满德安,字舒亭,号溪愚,世代居住在滕县柴里(今滕州市西岗镇柴里村)。父亲满文登任江西新城县丞。满德安自幼聪明过人,嗜好读书。七岁时开始跟随老师学习,每日诵读诗书数百言。及稍长时,广泛阅读各类典籍,留心事务。20岁考入县学,成为秀才。23岁父丧,父临终将满德安叫到床前,嘱咐他说:“汝之才与学,粗可有为,吾宦绩未成,汝当继之。”满德安认真地记着父亲教训,更加明白自己当谨慎勤奋,努力于学而不松懈。三年为父服丧期满。满德安于嘉庆十一年(1806年),按例授任兵马司副指挥。不久改任知县,试用于河南,任洧川、新郑两县知县6年。满德安在任期间,亲查账目,惩处贪官污吏,扶贫济困,恢复农耕,县境安定,属吏害怕他而百姓喜欢他。
在新郑任职之际,还发生这样的事。一天满德安与书吏孙玉水访贫晚归,过感恩寺时,听到寺内有读书声,很觉奇怪,于是就步入寺内正殿,看到有一少年,就读于佛前长明灯下。经询问知此少年名叫吴凯,11岁,因家贫无钱买灯油照明,所以才每晚来此借佛灯读书。满德安见有这样的好少年很高兴,称赞此少年勤奋好学,认为他如“待琢之璞玉”,如果把他好好扶持培养,日后定有作为。于是承诺常年资助他灯油费,让他在家好好读书,不必来寺庙,并嘱咐书吏孙玉水将此事办好。数日后,满德安又路过寺前,听到读书声依然清朗,顿生疑惑。便又登佛殿看他,只见吴凯如往常一样在读书,于是质问他,吴凯跪而拜,哭着对满德安诉说因为他父亲早丧,母又病卧在床,灯油费转作医药费为母治病,实在是有负满大人栽培苦心,内心也深感不安和愧疚。满德安扶吴凯起,送其归家,顺便探视其母病情,同时决定以后按月增付铜钱五十文,作为给他母亲的医药费用。吴凯和他母亲感激涕零,一次又一次叩头拜谢。
满德安回衙后暗忖:“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弘教化而致之民者,郡邑之任也。人材为政事之本,而学校为人材之源,吾当致力于兴学之务。”于是下令本县教谕,在感恩寺办“启蒙书院”一所,招收适龄学童近百人,吴凯亦在其中。3年后,满德安离任去,而启蒙书院,按照他希望达到的目的和打算,越来越好。
十年后,吴凯乡试中举,继则进士及第。很快经过审查,授新郑县令。莅任伊始,即于感恩寺左,建“满公生祠”,“盖纪念德安公知遇之恩,复昭告世人,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也”。
嘉庆十七年春(1812年),满德安被越级擢升为河北内邱县(今河北内丘县)县令。内邱县地处京畿要道,战乱频繁、徭役繁重,又逢饥荒,民不聊生。满德安接任后,三次上疏,向朝廷报告灾情,请求赈济,但是迟迟没有结果。面对数千饥民,满德安为赈灾救民,弃个人性命于不顾,擅开军需粮储,放粮救济,后皇帝下令责罚他重新装满粮仓,之后,满德安被罢官,削职为民。在他罢官还乡之日,内邱数千百姓,感恩戴德,夹道跪送,指天捶胸,声泪俱下。许多年长的持万民伞、捧万民衣,到满德安面前祈求他领受,借表内邱百姓感恩戴德之情。送行场景,感人肺腑、催人泪下,虽道路之人,亦扼腕饮泣!满德安冒死赈灾,被罢官,且破产,仍泰然而无悔。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奉诏补山西大荔县县令。大荔县境内回汉两民族杂处,马坊(马坊,养马的场所)头领聚众械斗之事,时有发生。县内骄横豪强、地霸富商横行乡里。满德安到任后,非常痛恨这种时弊,于是采取措施禁争斗、抑豪强,体恤平民之苦,以仁抚民。县内豪贵之人多以财贿赂满德安,满德安“耻与为伍”,予以严词厉拒。于是豪贵们勾结起来,污蔑满德安。满德安被吏部审查,后经查实官复原职。道光三年(1823年),满德安被调到宜君县(今陕西宜君县)任职。宜君地近陕北川东,多山缺水、土地贫瘠,百姓生活贫困。满德安到任后,劝农桑、兴水利,亲自率领官吏民众,凿山通泉,建库蓄水,开渠引流,整畦种稻,制造“水龙”(即水车)多具,以资灌溉。在山麓种植棉花,梯田墙下种植桑树,不长庄稼的土地,种植树木绿化荒山,以凿通的泉水作为水源,百姓依靠这日子过的温暖幸福。宜君百姓感恩他,将那泉称“满公泉”、那林称“致富林”。经过五年的时间,宜君县百姓生活开始富足。于是满德安创办了五十间书院,亲授学生经史,严厉教学,奖勤罚懒。用富余的钱置办田产,所得利息补贴教学。自己捐献银300两,购买经、史、子、集各类典籍百余种,供学生阅读。过了一年,就有学生参加乡试中了举人,此前六十年宜君县无人及第。从此,“始复有通籍者”(考中进士),完全是满德安任县令后,发展农耕、弘扬教化的结果。
满德安曾经在厅堂上写下:“办事人多解事少,爱民心易治民难。”(解事,明白事。爱民心易,有爱民之心容易。)又写到:“狱冀得清常结早,判断多误每刑轻。”(审案时,希望合乎情理,所以经常及早结案;判定刑罚时,防止多犯错误,所以经常从轻用刑。)
道光六年(1826年),回民居住的边疆不安宁,朝廷派军平息。陕西永寿县地处兵马要塞,公务繁杂,两个月换了三个县令,方伯颜鲁舆特调遣满德安任永寿县县令,宜君县民众请求将满德安留下而未获允许。到离开宜君县那天,父老拿着衣服跟伞遮拦道路,泪流满面,依依惜别。满德安到了永寿县,查出本县居民供应过往军旅费用达3千余缗(缗,mín,指串成串的钱。三千余缗,犹三千余贯)。满德安说:“如此小邑,民何以堪?”于是选择本地公正绅士担任督查事务之职,铲奸除弊,力破陈规,百姓生活开始安宁。
道光七年(1827),吏部核议政绩,论功行赏,随带军功,加一级,将任命为泾阳县县令。永寿县民众馈赠财物无数,满德安推辞不受,只是饮酒践行而已。不久因为违犯上司的意图,被弹劾而罢官。
掌权的官员希望满德安巴结自己,以求转机。有人把此事告诉了满德安,他说:“我自幼求学二十年,漂泊三个省,历任六县知县二十年了,能不安守正道本分吗?”
后因病,困在西安一年有余。后辞官归乡,行李稀少,虽有简册图章不能满载而去。
满德安生平所到之处,受其施财周济之人数不胜数。他晚年爱好中医学,精通堪舆五行家言论(堪舆,古代指天道与地道。古代有堪舆家、五行家,属方式流派。后指看地形相风水、占卜吉凶等方术)。归隐田园六年,推算自己寿命将尽,给子孙留下遗嘱:“谨守家范,以勤俭孝友为宗,遇事多反己,叠遭以省是非。戒慢,去险躁,励精冶性,而志于学,吾之厚望也。”道光十三年(1833年)十一月卒,时年五十九岁。
满德安一生六任知县,他那种“犯言直谏之风骨,赤诚为民之苦心”的精神和品格,将永为世人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