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缙文,字星衢,号松皋。二十岁时补为博士(博士,古为官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弟子员(汉朝对太学生的称谓,明清时期对县学生员的称谓,本文指后者),不久成为廪生(明清两代称由公家给以膳食的生员,又称廪膳生)。嘉庆元年(1796年),朝廷诏令推举孝廉方正(清代特诏举行的制科之一。自雍正时起,新帝嗣位,诏直省府、州、县、卫各举“孝廉方正”,赐六品章服,备召用。乾隆以后,定荐举后送吏部考察,授以知县等官及教职),县令杨公推荐他应征。嘉庆三年(1798年),赴吏部应选,出任京官,官拜光禄寺署正,不久因双亲年高,遂告归奉养。嘉庆九年(1804年)黄河泛滥,他拯救灾民,捐献棉衣五百件。大中丞铁公上书奏明他的事迹,朝廷赐给他五品官衔。嘉庆十八年,山东大旱,滕县大饥荒。官府常常计无所出,百姓流离失所。徐缙文面对饥荒很痛心。这次饥荒中,徐缙文想全力赈济百姓,又不愿居其功沽其名(《光禄徐松皋公传》)。他反复与亲友商议妥善的办法来解决,恰好这天,徐缙文从狐台山(今滕州木石镇境内)路过,只见山石林立、形态各异,十分壮观。他灵机一动,提笔写了一则告示,并贴在农村和回城里的路上:想要米的以狐台山的石头来交换。于是灾民奔走相告,纷纷到狐台山找些奇石到徐家换粮食,“车任而牛挽者麇以至”。(高翰林《重修易石园记》)
以米换石,前来运石换米的车辆络绎不绝,石头堆积如山,他提议筑山,因此园子取名“易石园”。嘉庆十八年(1813年),长垣、定陶一带发生八卦教徒暴乱,逐渐逼近滕县。县令徐公跟他商讨防御的事情,他慷慨出资招募乡里的勇士,军械粮草器具都准备好。夜里他亲自守城,坚持了四个月。这时又发生了饥荒,米价飞涨,他把贮存的粮食拿出来卖,多给粮、少收钱,粮价逐渐平稳,民众得以安居。他为人豁达开朗,善戏谑,每次一讲话四座都为之倾倒。他博览群书,经史百家、各种技艺,没有不通晓的。书法尤其享有盛名,著有《竹西草》《桐花馆诗余》《吟余录》。道光二十年(1840年),他七十三岁,被推举为乡饮大宾[乡饮大宾即“乡饮宾”,乡饮酒礼的宾介(宾,贤宾;介,贤宾之次;多偏指贤宾、德高望重者)。乡饮是古代一种庆祝丰收尊老敬老的宴乐活动。一般乡饮都选德高望重长者数人为乡饮宾,与当地官吏一起主持此活动],他饮酒题字,兴致还异常豪健。又过了三年去世。
易石园是清代滕县的名园。位于徐氏祠堂的西侧,徐缙文在嘉庆二十三年自作的《易石园记》中,谈到他建园的意义说,徐家的后世子孙,“当思所以名轩之义与所以成山之由。若徒视为游视之所,则相去远矣”。前文所提到的徐缙文的朋友,后来又担任过漕运和两江总督等要职,名列清代四大书法家之一的铁保,为之写了《徐氏易石园记》,称赞他“好义乐输,出于天性”,说徐缙文以石易粟是“韵事亦义事”。嘉庆年间的名翰林、主讲过岳麓书院的著名学者、山东诸城人王金策(字香杜,号天台居士),还专门写了骈文《为徐松皋光禄易石园征诗启》,向海内征诗歌咏徐氏的义举。林则徐、王鼎等几十位名家诗人都为易石园题了诗,滕州荆河公园中现有林、王等人的诗碑,闻系乡贤王学仲先生倡议而成。其中林则徐的诗有二:
(一)
不费沧浪十万钱,
一邱一壑自天然。
平居昆季联吟好,
绝胜当时王辋川。
(二)
此中便有活民书,
袍笏休嘲下拜初。
似雪花开山郭静,
关心谷价竟何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