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子站群 > 党群机关 > 市纪委监委 > 善国廉风 > 廉史镜鉴

张守蒙:以石却馈

时间:2016-01-11 来源:《古滕勤政廉吏史话》

  张守蒙,字启哲,号静泉。他的祖先是山西华阴县人。六世祖张良弼于元朝末年避乱到了滕县王开村安家,于是在滕县有了户籍。张良弼生张仲宁,张仲宁生张升,张升生张环,都以务农为业。张环有两个儿子,长子张铉,通过捐纳钱财成为国子监的学生;次子张钊,张钊生张守蒙。张铉善于为人看相,对张钊说:“这孩子应当会成为贵人。”就为张守蒙选择良师。刚成年时,以学业优异的秀才被举荐参加甲午年省城科举考试而被录取,又考取甲辰年进士,任命为宝应县知县。

  宝应县地处水陆交通纵横交错的要道,张守蒙剖析决断事务如流水一样,案件没有滞留的。刚到两个月,因母亲的丧事归乡,他为母亲发丧十分哀痛,按照礼仪办理。服丧期满,任命为鄢陵县知县。鄢陵县很偏僻,张守蒙更加游刃有余。鄢陵县旧土城一年经受了连续几天的大雨,屡修屡坏。张守蒙说:“这就要率领民众年年筑城了。”不到两年,全部用砖砌好城墙,因此名声很大。他被提拔为四川道监察御史,督察管理屯田。当时庄皇帝封为裕王,弟弟封为景王,按照开封府署的规定二王应各赐庄田一千顷。张守蒙核查先年所没收逆臣仇鸾地数百顷以低价多给成国公的部分,事后追夺收回并入二府。当时宰相严嵩恰好执政,儿子严世蕃和成国公联姻,屡次为成国公说好话。张守蒙说:“您父子有今天,您认为恩情处于皇上呢?还是处于成国公呢?怎么能看待皇上的儿子不如亲家呢?”严世蕃才不再请求,而怀恨在心。张守蒙提升为河南按察司佥事,没有上任,竟贬职为石州判官。一年后,提升为洪洞县知县,又调任随州知州,提拔为郧阳府同知,代理房县知县。所到之处治绩和在宝应县、鄢陵县时一样。

  在这时,河南府伊庶人镇守当地军府,为人骄横不法,侵夺百姓的房屋子女,招纳亡命之徒,擅自毁坏洛阳县,划出洛阳县一半土地建筑宫殿。前任太守揭发他所做的事,中丞、御史台共同弹劾上奏,皇帝诏令庶人拆毁他的城墙,庶人倔强固执,不服从诏令,越发心怀异谋,找事诬陷前任太守,把前任太守贬官而去,御史就提拔张守蒙任河南府知府。张守蒙到任,召见庶人管事的爪牙,晓谕他们说:“你们引导王做不法之事,现在皇帝下诏令责备王,你们没有父母妻子儿女吗?如果各自规劝王迅速更改错误,我能为王解释开脱,你们的父母妻子儿女也可以安宁。不然,王的事情很快就败露了,你们也化为齑(jī)粉了。”伊庶人很惧怕张守蒙,图谋尚犹豫不决。过了很长时间,中丞、御史台又弹劾庶人不服从诏令的情状,皇帝下诏严命限期拆毁庶人的城墙。伊庶人疑心图谋泄漏,就练兵自卫,郡中官吏和百姓都十分恐惧。张守蒙持重镇静,从容不迫地拆毁其城,把庶人所侵夺的官府和百姓的土地各归还其主人就罢手了,庶人就撤去护兵,而洛阳县的百姓才得安宁。不久,张守蒙因父亲的丧事而归乡。他归乡后,伊庶人的阴谋被揭发,终于被废为庶人。

  张守蒙服丧期满,被任命为归德府知府。刚三个月,调任盐运司运使。运使是地位卑下的官,这是由于张守蒙以前任洪洞县令时对执政的大官有所冒犯的缘故。戊辰年入朝见君,疾病发作,于是上书请求辞官而归,一年后去世,享年五十九岁。

  据史料记载:明嘉靖年间,张守蒙在四川任监察御史,其人为官清正廉明,被贬,降黜河南。当地百姓感其恩德,在临行之时,纷纷为之送来礼物。张守蒙坚决不收,百姓则跪地求其收下,且长跪不起。面对百姓一片赤诚,张守蒙深为感动,指着身边一块石头说:我在此为官多年,看中了这块石头,乡亲们若是非要送我东西的话,就将这块石头送我吧。于是,当地老百姓就将这块石头千里迢迢从四川送到了张的家乡滕县王开村。

  其实,这块石头乃普通之石,无任何稀奇珍贵之处,张守蒙之所以要它,是为了委婉地拒收百姓的礼物。因此,也就留下了一段“以石却馈”的传世佳话,这块石头也就有了“功德石”之名。

  自古地因人名,物以人传。功德石这块普通之石,之所以能作为传世之物,令后人望石起敬,不是因为石头本身,而是此石所蕴含的“功德”二字,它是人们对张守蒙功德怀念、敬仰的一种载体;同时也是人们对那些公正廉明、造福百姓的清官的一种褒扬、一种呼唤和渴求。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为官者何止千万,贪赃枉法者数不胜数,庸碌无为者比比皆是,唯独清官廉吏寥若晨星。究其原因,便是黑暗封建官场清官难当。张守蒙身为一名官员,出污泥而不染,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着实可敬可佩。作为一方百姓,能遇上这样的清官,也算是一种福分。由此可以推想,为官者只要一心想百姓所想,急百姓所急,对百姓有功有德,百姓就会从心底拥护你、爱戴你,哪怕你已离任或谢世,你的功德言行仍然不为百姓所忘,甚至一代一代传颂你。百姓的口碑是一部最公正的史书。正如《五灯会元》上所说:“劝君不用镌顽石,路上行人口似碑。”

  在滕国故城文公台下院东侧,有一块太湖石,名为“功德石”,是复制的张守蒙遗物,有碑记叙此事甚详,碑文如下:

  石者,德之志也。明嘉靖年间,滕邑王开张氏守蒙,任四川道监察御史,清正廉明,剖案如流,百姓德之。因弹劾严嵩父子,降迁河南。蜀民闻之,聚跪市井,欲以重馈为报。不纳则久伏。蒙曰:“吾别无所需,唯署衙一石,形态玲珑,甚爱之。倘以为馈颇可。”蒙意欲以石却馈,孰料,蒙行于前,民载石蔽行其后,蒙抵豫复至故里,石久以至矣!蒙慨然置石于街。邑人亦为之所动,敬之不已。颂曰:“功德石。”斯为功德石之由来也。

  功德石已有数百年了,功德石的故事也便在民间传扬了数百年。1992年,滕州市委、市政府和姜屯镇决定修复文公台,欲将该石从王开村移至文公台下,并撰文记叙之,意以弘扬爱民之风,廉政之德。可惜,此石在文革期间被破坏,只好根据百姓回忆,复制一块相似的石头立于文公台下,再现了当年“功德石”的光彩。

Copyright @ 2000-2018 Tengzhou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
滕州市纪委监察委版权所有 鲁ICP备12014628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3704810032
Tel:0632-5513612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鲁公网安备 370481020000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