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松,顺天府大城县人,考取明孝宗弘治壬戌年进士,起初被任命为浙江归安县令。他执法不屈不挠。一个富翁诬告他的儿媳妇与人私通,儿媳妇黄氏是官宦人家的女儿,自刎而死。因为这个缘故,李松被降职为邓州判官,不久提升为滕县知县。
刚到滕县,六个部门的文书官吏六七十个人谒见李松。李松笑着说:“这是把肉放到饿虎经过的小路上,人民怎么能不贫穷呢?”命令他们各自拿着笔在堂下接受考试,那些明白熟习法令条文及善于书写的留下三分之一,其余的责打并赶了出去。他向六个部门的属吏作出部署,让他们清理以往的公文,以一月为期限报上。各属吏都胆战心惊,如期上报,旧文件得到了清理。
李松精力过人,每天早晨起来吃一顿饭,坐在县衙办公的大厅里,接见来人整整一天,都来不及吃饭。各部门属吏和衙役都精力疲惫,而李松愈加精神抖擞。滕县县城本来处于大路上,宾客和使者冠盖相望(冠盖:指仁宦的冠服和车盖,用作官员代称;相望:互相看得见。形容政府的使者或官员来往不断),不是故友就是旧交,李松未曾饬令安排食宿,他说:“使百姓受累以买好名声,我不能这样做。”宾客和使者也素知李松的为人,路过滕县都是即刻起程,没有人敢逗留。
以前,滕县和徐州轮流服役的人送往迎来各自到达城市以后才能替换。明孝宗弘治年间,巡抚王公提议在途中各设递运所,使役夫能在途中替换休息,徐州欺骗说这样很便利。到滕县在沙沟设置递运所后,徐州故意拖延设置,只因当时滕县县令没有努力争取,沿袭这种作法有六十多年了。李松询问此事,父老为他说明了缘故。李松说:“徐州人向北到达沙沟,而替换他们的是滕县人。滕县人向南到达沙沟,徐州却不为他们派出替换的人,又让滕县人替换,这样一来,滕县就为徐州所役使,反而加重了滕县的劳役了,哪能得到休息呢?”于是提议请命令徐州添设递运所,能像当初商议的那样就可以,不然,裁去递运所,回到过去的老样子。
自从开凿运粮渠道以来,所开的支渠和蓄水的湖泊,都是剥夺人民肥沃的土地,却使人民像以往一样承担赋税。李松说:“运粮渠道是为国家利益着想,不是为我滕县的利益着想。既然已经分割百姓的良田开凿成湖陵支渠了,怎么忍心要求他们承担赋税呢?”于是把这些百姓的若干赋税汇总起来,向上司请求,分派到其他城镇。等到李松升官离职时,这一建议也就被搁置,老百姓还照样承担赋税。
李松为人刚强、明察、洒脱并坚持原则,不在小节上忙碌,唯独为人民的长远利益打算时,就好像给自己的家庭谋划一样。他不携带妻子和孩子,仅让两个仆人伴随自己,两个柜子也不锁,行李很简朴。办公完毕退居之时手不释卷,喜爱章丘李开先的小词,自己作词应和,自己歌唱,因此而悠然自得。
李松调迁为兵部郎、辽阳佥宪,由于在边疆立功而历经调迁,任按察使、兵部右侍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