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子站群 > 党群机关 > 市纪委监委 > 善国廉风 > 廉史镜鉴

滕文公;政在得民

时间:2015-10-22 来源:古滕勤政廉吏史话

 

    滕文公,名弘,生年不详,卒于公元前318年,周文王的后裔,战国中期滕国(今滕州市)国君。滕世系有考公糜,糜子元公弘;考公即滕定公,子元公。因为元公行文德,故谓之文公。周显王四十四年(前325年),定公卒,文公继位国君。

    春秋战国之际,“滕,小国也”,处于列强之间。滕文公执政时,在八百诸侯并列、战国七雄争霸的情况下,他不以国小自卑,立志摆脱欺凌,按照孟子“政在得民”的主张,“法先王”“行善政”“施善教”,不但没被大国吞并,反而“强为善国”“卓然于泗上十二诸侯之上”(滕国比泗上其他十二诸侯国强盛),滕国被誉为“善国”,谱写了滕国历史上辉煌的篇章,至今传为佳话。

    文公执政时的滕国,之所以获得“善国”的美誉,主要是因为他有不甘落后、争强图存的雄心壮志和善于学习、勇于实践的精神。滕文公还是世子(太子)时,就积极探索治国之道,利用一切机会向当时的儒学大师孟子请教富民强国之道。周显王四十三年(前326年),滕文公以太子身份出使楚国,听说孟子正在宋国,就在来回经过宋国国都彭城的时候,两次拜见了孟子。周显王四十四年(前325年),滕定公(滕文公的父亲)病逝,滕文公被立为国君,他对然友说:“我一直没有忘记在宋国时,孟子同我的交谈,现在我不幸遭遇父丧,我想让你到邹向孟子请教治丧之礼。”孟子教以行“三年之丧”之礼。然友回来后告之文公,文公决定实行三年的丧礼,但遭到宗室百官反对,说:“我们的宗国鲁国的前代君主,都没有实行过三年之丧,我们的前代君主也没有谁实行过,现在你要改变传统的做法,是不妥的。况且有记载说,丧礼、祭礼要遵从先祖的规矩。我们的做法都是有所继承的。”文公无奈,对然友说:“过去我不曾研究过学问,喜欢骑马驰骋,比试剑法。现在宗室百官都对我不满意,担心我不能竭尽孝道办好丧事,请您替我再向孟子请教。”然友再次到邹国请教孟子。孟子说:“是的,这不能求助于别人。孔子曾经说过:‘国君死了,太子要把政事托付给宰相,自己喝粥,伤心的面色暗黑,就临孝子之位放声哀哭,这样,大小官员就没有敢不哀伤的,这是因为太子带头做了。’上面的人爱好什么,下面的人必定对此更加爱好。君子的德行,好比是风;老百姓的德行,好比是草。风吹到草上,草必定倒伏。这件事就在于太子了。”然友回来汇报了孟子的话。文公说:“对,这的确在于我自己。”于是,文公住在丧庐里五个月,没有发布过政令诫示。百官和同族的人都赞同,认为太子知礼。到了安葬那天,各地的人都来观看葬礼。太子面容悲戚,哭声哀伤,吊丧的人们大为感动。滕文公继位之后,又礼聘孟子来滕,向他请教治国方略,待孟子为上宾。“孟子来滕,馆于上宫。”文公事无巨细地向孟子请教,孟子也尽心尽力地为滕文公出谋划策。孟子尽心讲授儒家仁政爱民思想,滕文公虚心听取建议并在全国推行,关于两人论政的故事有很多。滕文公问孟子:“滕国,是个小国,处在齐国和楚国之间,是侍奉齐国呢,还是侍奉楚国呢?”孟子回答说:“这个问题不是我能解决的。一定要我说的话,那只有一条,挖好护城河,筑好城墙,和百姓一起来守卫它,宁可献出生命也不离开百姓,这样就有希望了。”

    滕文公问孟子:“齐国人打算在薛地加固城墙,我很担心,怎么办才好呢?”孟子回答说:“过去王住在地,狄人来侵犯,他就离开那儿到岐山下定居。这不是经过选择采取的做法,实在是不得已。如果一个君主能施行仁政,那么他的后世子孙必定有人能称王天下。君子创立基业留传给后代,正是为了能代代相继。至于说能否成功,那就靠天意了。您怎样对付齐人呢?只有努力施行仁政罢了。”滕文公问孟子:“滕,是个小国,尽心竭力来侍奉大国,仍不能免于灾祸,怎么办才好呢?”孟子回答说:“过去大王住在地,狄人来侵犯。大王把毛皮丝绸贡奉给他们,不能制止狄人侵犯;把良犬名马贡奉给他们,不能制止狄人侵犯;把珠宝玉器贡奉给他们,还是不能制止狄人侵犯。大王于是就召集地的长老告诉他们说:‘狄人想要的是我们的土地。我听说过,君子不把那些用来养活人的东西用来害人。你们何必担心没有君主呢?我准备离开这儿。’于是他离开地,翻越梁山,在岐山下筑城定居。人说:‘这是仁人,不可失去他啊!’追随他的人多的像赶集一般。也有的人说:‘这是祖宗传下来要我们代代保守的基业,不是自身所能做得了主的。’他们宁可丢掉性命也不肯离去。您可以在这两种做法中选择一种吧。”

    滕文公问怎样治理国家。孟子说:“关心百姓的事是不能松劲的。《诗经》上说:‘白天割茅草,晚上搓绳索;赶紧修房舍,按时播五谷。’老百姓中形成这样一条准则,有固定产业的人就会有稳固生活的信心,没有固定产业的就不会有稳固生活的信心。如果没有稳固生活的信心,那么违礼犯法、为非作歹的事,就会有人去做。等到他们陷入犯罪的泥坑,然后便用刑罚处置他们,这就像是布下罗网陷害百姓。哪有仁人君主干陷害百姓的事的呢?所以贤明的君主必定要恭敬、节俭,以礼对待臣下,向百姓征收赋税有一定的限度。阳虎曾说:‘要发财就不能施行仁爱,要施行仁爱就不能发财。’夏朝每户50亩地,赋税采用‘贡’法;商朝每户70亩地,赋税采用‘助’法;周朝每户100亩地,赋税采用‘彻’法。虽然税制不同,但是税率都是十分抽一。‘彻’是‘通’的意思,‘助’是‘借’的意思。龙子说:‘管理土地的税法,没有比助法更好的,没有比贡法更差的。’贡法是比较若干年的收成,取平均数作为常数,按常数收税。丰年时,粮食多些,多征些粮不算暴虐,但却征收得很少;荒年,即使把落在田里的粮粒扫起来凑数,也不够交税的,却非要足数征收。作为百姓父母的国君,却使百姓终年劳累不堪,结果还不能养活自己的父母,还得靠借贷来补足赋税,使得一家老小四处流亡,死在沟壑,这样的国君哪能算是百姓的父母呢?做官的世代享受俸禄,滕国本来就实行了,何不再实行助法,使百姓也得到好处呢?《诗经》上说:‘雨先下到我们的公田里,接着也下到我们的私田里。’只有助法才有公田。由此看周朝也是实行助法的。解决了百姓基本的生活问题,还要设立庠、序、学、校等机构来教化民众。对于乡学,夏代称‘校’,商代称‘序’,周代称‘庠’;国家设的大学,三代都称为‘学’。这些学校都是用来教人懂得伦理关系的。在上的人明白了伦理关系,百姓在下面自然就会相亲相爱了”。孟子的许多重要思想都是在滕国期间发表的。如关于实行井田制的主张,就是与滕文公谈论如何治理国家时谈到的。滕文公派毕战来向孟子问井田的问题。孟子说:“您的国君打算施行仁政,选派你来问我,你一定要努力啊!行仁政,一定要从划分、确定田界开始。田界不正,井田的面积就不均,作为官吏俸禄的田租收入就不会公平,因此暴君污吏必定要搞乱田地的界限。田界划分正确了,给百姓分配的田地,制定俸禄标准,就可以决定。滕国虽然地方狭小,但也要有官吏和民众。请考虑在农村实行九分抽一的助法,在城市实行十分抽一的贡法。公卿以下的官吏一定要有可作祭祀费用的50亩田,其余的人给田地25亩。百姓丧葬迁居都不离乡。乡里土地在同一井田的各家,出入相互结伴,守卫防盗相互帮助,有病相互照顾,那么百姓之间就亲近和睦。一里见方的土地定为一方井田,每一井田900亩地,中间一块是公田。八家都有100亩私田,首先共同耕作公田,公田农事完毕,才敢忙私田上的农活,这就使官吏和百姓有所区别。这是井田制的大概情况。至于如何改进完善,那就要靠你的国君和你们自己的努力了。”

    孟子不仅力劝滕文公积极倡导仁义,主张施行仁政,还告诫滕文公在选用人才方面,任用“贤人”。选用“贤人”不仅是施行仁政的体现,同时也是施行仁政的有力保障,孟子主张在选用“贤人”的时候,应进行多方面深入细致的考察。不能仅听左右近臣的话,也不能只听大夫的话,而且要听“国人”的反映,还要就实际的政绩进行考察。经全面考察,确认“贤者”后,方能加以任用。孟子告戒滕文公施行仁政应体察百姓的疾苦,为政者应该和百姓休戚与共,做到忧则与民同忧,乐则与民同乐。为政者只有做到这几点,才能得到百姓的拥护和爱戴。国家有难,百姓才能“亲其上,死其长”。在处理和邻国的关系上,仁政的原则就是体察邻国的国情,顺应邻国的民心。大凡符合邻国百姓的利益、受到邻国百姓欢迎的事就做,不符合邻国百姓的利益、不受邻国百姓欢迎的事就不做。

    滕文公积极采纳孟子的建议,从滕国的实际出发,带领滕国人民奋发图强,不久滕国名声大振,远近都称滕文公为贤君,各行各业豪杰志士自愿来滕定居者络绎不绝。有一个奉行神农氏学说的叫许行的人,从楚国来到滕国,登门谒见滕文公,说:“我这个远方来的人,听说您施行仁政,愿能得到一处住所,做您的百姓。”文公给了他一处住所。他的门徒有几十个人,都穿粗麻布衣,靠编草鞋织席子为生。陈良的弟子陈相和他的弟弟陈辛,背着农具从宋国来到滕国,对滕文公说:“听说您施行圣人的政治,这样,您也就是圣人了,我们愿做圣人的百姓。”陈相见到许行后大为高兴,就完全抛弃了自己原来所学的东西,改向许行学习。陈相见到了孟子,转述许行的话说:“滕文公确实是贤明的君主。”从此,滕国人丁兴旺,蒸蒸日上,国富民强,善国之名远扬。

    孟子为推行仁政游历各国,奔走呼号。但在那个只讲霸术、争权夺利的时代,大多数国家对实行仁政缺乏诚意,唯有滕文公执着地追求、坚定不移地推行仁政,直到去世。据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滕县志》记载,滕文公死后,埋葬的日子已确定,天下起了罕见的大雨雪,群臣都要求拖延丧期,太子不同意,群臣以古论今,反复劝说太子“而抚社稷”,所以感动了上天下起了大雨雪,推迟日期符合天意和文公的意愿。孟子听说滕文公去世,悲痛万分,亲自来滕吊丧,他认为拖延丧期符合“礼”。从滕县旧志记载的这件事来看,滕文公到死依然心系滕国百姓,是一位心怀仁政、爱民如子的诸侯王。在他任政时期,滕国也被时人誉为“善国”。这在诸侯一心为自身利益争霸不已的战国时代,是极为难得的。

Copyright @ 2000-2018 Tengzhou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
滕州市纪委监察委版权所有 鲁ICP备12014628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3704810032
Tel:0632-5513612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鲁公网安备 370481020000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