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子站群 > 党群机关 > 市纪委监委 > 善国廉风 > 廉史镜鉴

澄怀园中传家训

时间:2024-12-18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安徽桐城六尺巷佳话的主人公张英,治家有方,为后人留下了《聪训斋语》。其子张廷玉曾身居要职,官至保和殿大学士,亦注重传承优良家风,著有《澄怀园语》四卷,书中有浓浓亲情,更有阅世智慧。

情牵故园

南朝刘宋时代有一位叫宗炳的隐士,他“好山水,爱远游”,然而天下山水那么多,一个人如何能够遍游,更何况我们会生病,会老去,会死亡。当宗炳不得不因病停止探索山水的旅程时,他长叹道:“老疾俱至,名山恐难遍睹,唯当澄怀观道,卧以游之。”于是,宗炳将自己游历过的山水画了下来,挂在床边,这样便能“卧以游之”,卧在床上,通过欣赏山水画,让神思再度遨游于山水之间。

“澄怀观道”是山水画创作的重要理念,山水画是具有道德意义、哲学意义的,它的创作与欣赏,需要一个人将心中的世俗的物欲涤除干净,以高洁的胸怀去领悟山水自然中蕴含的道。

宗炳的理论对后世影响深远,澄怀二字亦为文人雅士所钟爱。清代北京城西北郊有一片蔚为壮观的皇家园林,从近代开始人们以“三山五园”总称这片园林,其中规模最大的圆明园由三座园林组成,分别是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绮春园西墙外有一座小园林,名为澄怀园。雍正年间,曾有一位文士获赐居住在澄怀园中。

这位文士的名字是张廷玉。安徽桐城六尺巷的美谈中,一纸家书让家人让地三尺的张英,是张廷玉的父亲。张廷玉深受父亲影响,在他自己的家训著作《澄怀园语》中,常见其引用父亲的家训著作《聪训斋语》。张廷玉的引用,不仅是文本的传递,更是家风传承的具体体现。

张廷玉在仕途上比父亲走得更远更高。他历仕康雍乾三朝,于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中进士,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入值南书房,南书房是康熙的文学侍从值班的地方,能入值者都具有文学方面的才华,张廷玉的父亲张英是第一批入值南书房的文士。

雍正三年(1725年),张廷玉奉旨署理大学士事务,次年获授文渊阁大学士,不久改文华殿大学士,不久又改保和殿大学士。当雍正七年(1729年)成立军机处时,张廷玉成为第一批军机大臣。

一份清人撰写的张廷玉传记中,记录了他任职军机处时的工作场景。军机处系为应对边事而设立,每日要处理的公文非常多,且多为要紧急处理的公文,“诸曹司及书吏抱牍立案侧,日常百数十人,环立更进。虽坐肩舆中,仍览文书,吏人随后取进止,无一事滞壅。”由此可见,张廷玉在高强度的环境下,能够井然有序地处理事情,而他能做到这一点,靠的是勤奋。雍正帝深知张廷玉的个性,称他是“人十能之而己百”的人。此语源自《中庸》的“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投入比别人多十倍、百倍的努力,总能提升自己的能力,甚至比别人更强大。

张廷玉为后世留下了不少文史著作。他曾主持《明史》的编纂工作,他看重读史的作用,认为“学者治经而外,急宜辅之以史。盖史之文,经之案也”。作为来自安徽桐城的文士,他以桐城派散文为学习的模范,诗文俱佳,著有《澄怀园文存》《澄怀园诗选》《澄怀园语》《澄怀主人自订年谱》等,由这些文集的题名,可见他对昔日住过的澄怀园感情很深。

父子情深

乾隆十一年(1746年),已是古稀老人的张廷玉为《澄怀园语》写了序言。大概在雍正六年(1728年)或雍正七年(1729年),张廷玉扈从西郊时,他获赐居住在澄怀园。他的一位侄子随他住在园内,辅导张廷玉的儿子读书。这位侄子是个有心人,将张廷玉回到家中对家人说的话择要记录了下来,说这些话可以辑录成书,就叫《澄怀园语》,并且提到若能成书,此书可“继《聪训斋语》”。张廷玉不敢以自己的话比之于父亲的家训,此后的十多年时间中,“凡意念之所及、耳目之所经与典籍之所载,可以裨益问学,扩充识见者,辄取片纸书之,纳敝箧中,而日用纤细之事亦附及焉”,历十余年时间,得二百五十余条,分为四卷。

阅读《澄怀园语》就像与一位见多识广的老者聊天一样,虽不成体系,却充满了生活的智慧。二百五十余条大多篇幅不长,涉及的主题很多,许多条读后令人对张英、张廷玉的父子情深而感动。

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春,张廷玉陪着前一年获准致仕的父亲张英回到桐城故乡,父子二人即将分开,不在同一座城市生活,张英希望张廷玉写日记,寄回家中给他看:“嗣后可写日记寄归,俾知汝起居近况,以慰老怀。”张廷玉遵父亲之命,自此开始写日记,由于他得以扈从康熙帝至口外避暑,所以日记中多记口外山川形胜、风土人情。每隔几天,他就把日记寄回家,希望博得父亲一笑。而父亲接到日记后,不仅仔细阅读,而且让人将日记誊录一份,久而久之,数量颇为可观。张英将日记原稿和抄本都寄回给儿子,叮嘱他:“好藏之,他日载之集中,亦著述中一种也。”可惜,因为保管不当,这批日记原稿和抄本都毁于火灾中,张廷玉在《澄怀园语》中写道:“每念先公汇集邮寄之意,辄为泫然!而曩时所历之境,已阅三十余年,静中思之,不过得其仿佛,欲举以笔之于书不能矣。抚今追昔,慨惜曷胜。”父亲珍重儿子的文字,关注儿子的成长,文稿虽毁于一旦,父爱却是永驻心间的。

张廷玉认为父亲的家训著作《聪训斋语》洋洋洒洒数千言,核心要义是“以逊让训子孙”。六尺巷故事的背后,是张英“终身让路,不失尺寸”的家训思想。张廷玉十分赞同父亲的这一思想,并且为家人们讲了另一个关于“让”的故事。北宋名臣韩琦任职开封府时,家人写信告诉他韩家田产被邻居侵占了,打算将邻居告到官府。以韩琦的影响力,这是一场邻居大概率会输的诉讼,韩琦在回信中,也写了一首诗:“他人侵我且从伊,仔细思量未有时。试上含光殿基看,秋风秋草正离离。”

含光殿是唐代大明宫中的辉煌宫殿,而今已倾圮,只有那秋草在秋风的吹拂下,倒显出一片生机来。韩琦这首诗的最后两句,令人想到张英所写的“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可见,中华家训实有一脉相传、生生不息的特点,古人的所思所为,多有可为今人借鉴之处。

勿存侈心

张廷玉为官五十年,拥有丰富的经历,那么他认为官员首先应具有什么品质呢?在《澄怀园语》中,他明白写道“为官第一要廉”,“养廉之道,莫如能忍”,“人能拼命强忍不受非分之财,则于为官之道思过半矣”。面对财货的诱惑,能够强忍住不对财货伸手,在张廷玉看来,就算懂得为官之道的一半了。

坚守廉洁,自然要求在生活上做到俭约。张廷玉提及自己受赐住在澄怀园中,这座园林“庭宇华敞,景物秀丽,京师所未有也”,但一入室内就显得与这座华丽园林不匹配了。

张廷玉自述“寝处其中十余年矣,而器具不备,所有者皆粗重朴野,聊以充数而已”,以至他的同僚、王公前来拜访时,不免嘲笑他的“俭啬”。张廷玉却不以为这是“俭啬”,他并非没有钱置办更好的生活用品,但他认为“人生之乐,莫如自适其适”,最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以我室中所有之物而我用之,是我用物也;若必购致拣择而后用之,是我为物所用也。我为物所用,其苦如何?陶渊明之不肯‘以心为形役’者,即此义。”

是我用物,还是我为物所用,是保持自己在道德上的主体性,还是甘愿成为物质的奴隶,一时选择前者不难,但要数十年坚持选择前者却需要付出相当的努力。

张廷玉说自己读书一生,学问上、为政上要留心的事情很多,如果花费了许多精力在讲究吃穿用度上,如何能够精进自己的学问、提高为政的能力。

古代文士喜爱园林,因为园林在方寸之间搬入了山川草木,让人得以时时亲近自然、澄怀观道。张廷玉在《澄怀园语》中有一条专门提到了营造园林之事,“小筑园亭,以为游观偃息之所,亦古贤达人之所不废”,然而要注意“须先有限制,勿存侈心”。“盖园亭之设,大以成大,小以成小。凡一二百金可了者,用至一二千金而犹觉不足,一有侈心,便无止极,往往如此。”

总之,还是要量力而行,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不要盲目求大。读读白居易的《池上篇》吧。《池上篇》是白居易退居洛阳履道里的宅邸时所写的,这是一个可爱的小园林,其中有一片白居易精心打理的池水。白居易请来访的友人不要笑话园林的促狭,它“足以容膝,足以息肩”。园林不论多小,都可以视作一个庞大的宇宙,在此安顿我们的身心,在此领悟道的奥义。(陈彧之)

分享到:
0
Copyright @ 2000-2018 Tengzhou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
滕州市纪委监察委版权所有 鲁ICP备12014628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3704810032
Tel:0632-5513612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鲁公网安备 370481020000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