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子站群 > 党群机关 > 市纪委监委 > 善国廉风 > 清风文苑

从南橘北枳谈起

时间:2025-03-31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地理标志产品是指产自特定地域,所具有的质量、声誉或者其他特性本质上取决于该产地的自然因素、人文因素的产品,也就是具有真实性、地域性、特异性和关联性的地方特产。

我国有句成语叫“橘生淮南”,出自《晏子春秋》,原文是“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这段话表明春秋时期人们已对地理环境的变迁会直接影响农产品的品质有了足够的认识,当时就有了地理标志产品思想的萌芽。

宋朝范成大在出使金国的途中,见本是河北燕地的西瓜,引种河南遍布种植后已味淡如水,遂作《西瓜园》一诗:“碧蔓凌霜卧软沙,年来处处食西瓜。形模濩落淡如水,未可蒲萄苜蓿夸。”对当时西瓜引种不如原产地品质好发出感慨,同时也指出有些植物引种确实可以保证品质不减,如同引种的葡萄、苜蓿。

在古时,“百果第一枝”的樱桃,作为贵果荐宗庙之用,以吴江樱桃颇负盛名。唐朝白居易的《吴樱桃》写道:“含桃最说出东吴,香色鲜秾气味殊……鸟偷飞处衔将火,人摘争时蹋破珠……”他刻画吴江樱桃的特异味觉为“甘为舌上露,暖作腹中春”,即吴江樱桃红珠触破后甘汁如露在舌,入腹则温热回味无穷。“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南宋词人蒋捷在南宋灭亡后,流浪途中经过吴江的吴淞江时有感而发,写的也是吴江的樱桃。

木瓜则有南宋陆游对宣城木瓜奇香入木三分的刻画,他在《或遗木瓜有双实者香甚戏作》一诗中写道:“宣城绣瓜有奇香,偶得并蒂置枕傍。六根互用亦何常?我以鼻嗅代舌尝。”宣城木瓜香气袭人,他以鼻嗅代舌尝即可满足食欲。

对岭南荔枝的描写,则有苏轼的《惠州一绝》:“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特别是古诗“叶青如碧莲,梗紫如紫绶,味滑若奶酥,气清胜兰芳”,对莼菜的色、香、味、形以及柔滑的口感作了淋漓尽致的刻画和评价。

对动物食材地方特产的介绍也有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对吴江的鲈鱼,北宋范仲淹的《江上渔者》留下了“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的奇绝之句,描写鲈鱼捕捞、交易的繁忙景象。北宋陈尧佐留下名句“扁舟系岸不忍去,秋风斜日鲈鱼乡”,从此吴江便成了鲈乡。元末明初陶安的《过吴江》“人家住处近菰蒲,咫尺风涛隔太湖。暂泊征桡问渔父,如今可有四腮鲈”,描写鲈鱼极品四腮鲈一鱼难求。明朝王穉登也留下诗句“归舟远望长桥外,白鸟丹枫秋一带。钓雪滩头结网人,不知可有鲈鱼卖”。两首诗都描写了对能否买到吴江鲈鱼的焦虑心理。

对猪肉,明末清初史学家、文学家张岱的五言律诗《浦江火肉》写道:“至味惟猪肉,金华早得名。珊瑚同肉软,琥珀并脂明。味在淡中取,香从烟里生。腥膻气味尽,堪配雪芽清。”这首诗把金华猪肉的质、色、味、香描写得淋漓尽致。

元朝曾“恨无上天梯”终落“断肠人在天涯”的马致远在他的《拨不断》曲中留下了“菊花开,正归来……在洞庭柑、东阳酒、西湖蟹”的句子,呈现一桌精美佳肴。

以上诗词中描写传唱的地方特产,今天还存留养殖种植的基本是地理标志产品,并形成了驰名四方的地理标志商标。但在当时封建社会,没有市场机制,这些宝贵的地理标志文化思想没有发展为地理标志产权保护制度和理论。同时也囿于当时的交通条件和产品加工技术有限,这些鲜活地方特产也不需进行产权保护,异地难以侵权,“一骑红尘妃子笑”光运输成本就很高,更不用谈“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的“终极成本”。当然,这两句诗作者目的在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穷奢极欲,劳民伤财,必被人民所推翻的道理。但也从侧面反映了新鲜地理标志产品一物难求的珍贵程度。

古代我国虽没有地理标志产权保护制度和商标制度,但借助诗词的传播,这些优良地方特产美名远扬、家喻户晓。我国古文诗词中滋养的地理标志文化胚芽,对我们今天在乡村振兴中培育地理标志保护文化,加强地理标志产品产权保护,加强品牌建设,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地理标志产品、地理标志商标能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农民收入,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引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还能保护动植物原品种,保护民俗促进建设特色村镇,协同带动乡村旅游产业同步发展。总之,地方政府和乡村振兴等部门要善于运用地理标志产品、地理标志商标,促进农村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实现乡村振兴。(朱与墨)

Copyright @ 2000-2018 Tengzhou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
滕州市纪委监察委版权所有 鲁ICP备12014628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3704810032
Tel:0632-5513612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鲁公网安备 37048102000005号